今年3月18日是第23届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抗击肝炎,预防为主”。旨在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普及各种类型肝炎,特别是慢性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的防治知识,全民参与,主动筛查,规范诊疗,有效防治肝炎及其并发症。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对肝病防控提出了明确要求,2016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到2030年消除肝炎危害”的宏伟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专业机构、社会组织、患者等全社会的通力合作。
大家常说“心肝宝贝”
肝脏确实是人的宝贝
几乎每个正常生理功能
都少不了肝脏的参与
肝脏是个勤劳的器官
它是座高效的“化工厂”,肩负着代谢、分泌胆汁、解毒、免疫、凝血及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等功能。
肝脏是个哑巴器官
它不像心脏、肺、胃等器官,一言不合就让你“心慌”“咳嗽”“反酸水”。很多情况下,即使肝脏“感觉不好了”,也不吭声,因为肝脏里面没有痛觉神经,难以直接向神经中枢传达信号。不过,这意味着在疾病早期甚至中期都很难有疼痛等症状,如果没有定期筛检,非常容易忽略。
那什么是戊肝呢?
戊肝属于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呈现散发或暴发流行,在我国成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居于发病首位。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暴发流行主要是由携带有戊肝病毒的粪便污染水源所致,散发则多由被戊肝病毒污染的食物(如猪肉、贝壳类海产品等)引起。猪被认为是戊肝病毒最主要的自然宿主,目前全世界各地均有从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肝中检测到戊肝病毒的报道。
消化道、血液、母婴和日常接触等途径也是造成戊肝疾病的重要原因,感染后,常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急性肝炎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腹痛、瘙痒、皮疹或关节痛等症状,病程一般持续1-6周,甚至可致肝衰竭。
流行性戊肝的病例多为青壮年,有明显的季节性,雨季和夏季是戊肝暴发流行的高发季节。散发性戊肝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相对高发。戊肝发病男性高于女性。
不容小觑的戊肝病毒
在我国,自2012年以来,戊肝报告发病数字已连续9年超过甲型肝炎,居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首。对于孕妇、老年人、慢性基础肝病、免疫低下等特殊人群患者病情常常较重,尤其是妊娠妇女中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
哪些人群更容易感染戊肝?
①基础慢性肝病患者:乙戊联合感染,重症化风险高
感染戊肝后,易发展成重症肝炎。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在感染戊肝病毒后,易发生急性肝衰竭,增加病死风险。
②育龄女性:优生优育,保护胎儿健康
孕妇患戊肝后病情表现更为严重,病死率可高达20%,且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病死率也逐渐升高,导致胎儿流产和死胎。
③老年人:一旦发病住院成本高,加重家庭负担
老年戊肝在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占首位。老年戊肝的特点是病程长,常合并其它基础性疾病,常出现并发症,病死率高。
④经常外出就餐或食用外卖
戊肝是食源性疾病,传播途径多,传染源广泛,食用不洁或者未煮熟的食物(如肉类、海产品等)是感染戊肝的重要危险因素,食源性戊肝爆发时有发生。
⑤学生及官兵(集体生活)
学生集体生活、集体进食、密切接触,研究显示,学生戊肝保护抗体阳性率低,普遍缺少免疫力,一旦出现戊肝病例,易导致群体性爆发。
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方式——接种戊肝疫苗!
为保护人类免受戊肝困扰,全球已研制出并上市的唯一戊肝疫苗,已证明对16岁以上健康人群安全有效。所以,16岁及以上人群,尤其是基础肝病患者,老年人,育龄期女性,在校学生,畜牧养殖者及经常在外就餐的等几类高危人群,建议及时接种戊肝疫苗,远离戊肝病毒的危害。定时进行健康检查,维护肝脏健康!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尽早接种尽早获得保护,以避免不可逆的损伤和后果。
编辑: